夏日清晨,乌苏里江畔的饶河县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中心。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尤雪松,手持一片泛着银光的鱼皮,指尖轻抚其细腻纹路,转眼剪成跃动的鲤鱼。身旁的俄罗斯那乃族匠人瓦莲金娜仔细观察着尤雪松的操作,不时交流意见。
对赫哲族,清代《宁古塔山水记》记载:“鱼皮部落,食鱼为生,不种五谷,以鱼皮为衣,暖如牛皮。”因此,赫哲族也有“鱼皮部”之称。
将渔猎文明的智慧凝结在一件件鱼皮工艺品中,尤雪松制作的鱼皮画《连年有余》曾斩获国际金奖,评委惊叹:“古老技艺竟能如此鲜活。”
鲜活的密码藏在跨越国界的交流融合中。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那乃区的展销会上,尤雪松了解到“那乃族的鱼皮染色秘方能让色彩百年不褪,图案设计也非常古朴灵动”。在中俄民族文化交流展上,尤雪松又遇到了瓦莲金娜——一位总爱戴鱼皮头饰的那乃族女匠人。她向尤雪松展示了亲手绣制的挂毯和那乃族服饰,色彩如极光般绚烂。两人当即约定:“你的绣法,我的剪贴,合起来才是完整的‘渔猎故事’。”
此后10年,乌苏里江成了一条流淌创意的河。尤雪松带着赫哲族的“菱形波浪纹”沿江北上,瓦莲金娜携那乃族的“驯鹿图腾”南下。在饶河工坊的木质长桌上,她们尝试将赫哲鱼皮画的平贴技法与那乃族的浮雕缝制结合。
瓦莲金娜用丝线绣出精美的水波纹样,尤雪松以镂空鱼皮剪出跃出水面的鱼群……一幅共同完成的作品就这样诞生。
在不断交流学习中,赫哲族和那乃族的传统技艺,被保留在一件件艺术作品之中。
匠心的温度,在相互学习借鉴中愈发灼热。“中俄鱼皮技艺研习班”在饶河落地,向游客传习鱼皮制作技艺。绘制图案、裁剪、粘贴,每一步都耐心细致讲解。很多俄罗斯游客将亲手制作的鱼皮画精心保存带回国。
在那乃族友人柳芭的手机相册里,她拍摄的尤雪松授课的视频被特意标记珍藏。柳芭配上那乃语字幕,传回哈巴罗夫斯克的乡村学校,“孩子们围着屏幕学剪赫哲纹样,这比任何博物馆都生动。”
因为对渔猎文化技艺的共同传承,饶河县和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、阿穆尔斯克等地开展常态化互访交流。尤雪松也常常在赫哲族和那乃族的村落间奔走,开发出鱼皮和骨瓷、陶瓷结合的摆件,鱼皮和编绳结合的挂饰、头饰、云肩、手镯、头绳等,鱼皮技艺不断创新。